资讯 北美暑期档救世主来了!《头脑特工队2》内地票房还是冷,但不妨碍它依旧有趣
首页 资讯 新闻资讯 北美暑期档救世主来了!《头脑特工队2》内地票房还是冷,但不妨碍它依旧有趣

北美暑期档救世主来了!《头脑特工队2》内地票房还是冷,但不妨碍它依旧有趣

春节档后,内地影市一直不温不火、乏善可陈。其实北美电影市场,今年也是同病相怜:爆款产出贫乏,且多部大片扑街,目前年度总票房甚至还落后于中国。

但最近一周,情况产生了变化。内地暑期档至今还没看见爆款的影子;北美暑期档却提前出现了救市主——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工作室时隔九年推出,于6月21日(本周五)在中国内地上映的3D奇幻动画续集《头脑特工队2》。

票房爆得离谱,既救北美暑期档又救皮克斯

《头脑特工队2》在全球市场爆到什么程度?

从6月14日在北美等多个市场上映起,本片就创下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数据:北美首周末票房狂收1.542亿美元,远超系列第一部(首周9044万美元),并拿下今年北美单片首周票房冠军。

截至20日,影片在北美上映七天,票房达到2.35亿美元,已经仅次于《沙丘2》(2.82亿美元)列北美年度亚军。

全球票房方面,《头脑特工队2》也已达到4.38亿美元。根据同期对比和测算,影片的最终总票房很有可能落在北美6亿+海外8亿=全球14亿美元左右。

这将是皮克斯历史票房冠军、2024年冠最大热门的水平。

与此同时,《头脑特工队2》的媒体评分其实并没有前作那么“殿堂级”,能取得如此眩目的市场表现,一来是因为确实老少咸宜,博得路人观众满堂彩,二来也有今年前几个月北美市场冷清导致观众需求积压,从而形成“报复性观影”风潮的因素。

这和去年4月上映的年度全球票房冠军《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》情况相似:并不特别令影评人兴奋,但在IP有价值、合家欢属性强、流畅好看的前提下,吸引了范围甚广的观众群体,其中尤为受到观影热情极高的拉丁裔喜爱,天时人和齐聚,从而实现票房一跃冲天。

《头脑特工队2》拯救的不止有2024年的好莱坞暑期档,还有疫情以来陷入泥潭的昔日王者皮克斯。从2020年到2023年,皮克斯的七部动画长片制作成本总计10亿美元,但总票房仅为12.4亿美元,虎落平阳,表现惨不忍睹。

皮克斯总裁吉姆·莫里斯在上月末接受彭博社访问时表示,《头脑特工队2》将是决定工作室能不能翻身的关键,事实证明它做到了。

而这部成功扶大厦于将倾、赢得无数观众的续集,真的有那么好看吗?

精灵增员场景上新,依旧有趣感人

在《头脑特工队》系列中,女孩莱莉主要的几种情绪被“拟人化”为小精灵的模样,它们通过控制台触发莱莉的情感,合力完成了“自我意识”,共同守护着女孩的身心平衡。

相比于第一部中仅有“乐乐”“忧忧”“怕怕”“怒怒”“厌厌”五种简单的情绪精灵,《头脑特工队2》为步入青春期的莱莉引入了“焦焦”“尬尬”“慕慕”“丧丧”四种新情绪。在莱莉努力想要升入高中冰球队的训练过程中,以“焦焦”为首的四种新情绪“抢班夺权”,将五种老情绪“流放”,五对四的争斗就此展开。

而莱莉的心理和行为也被这场争斗所左右,她疏远了朋友,做出许多不恰当的举动。而最终,随着“乐乐”重新夺回主导权并说服、感化“焦焦”,莱莉也明白了放下过度焦虑的快乐之道。

和皮克斯过往的许多优秀作品类似,《头脑特工队》系列的主题是青少年成长,奇幻叙事策略是将非人的东西拟人化。

但本系列基础设定的新奇,就体现在这将两种老路径结合后形成的“高概念”上: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,具象化成一个分区和功能都很复杂的奇幻空间,莱莉脑中的模块、记忆、信号等,都像全息投影一样立体地展现出来。

比如上一部在构造脑内空间的形态和原理时,就既传递了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基本知识,还以极其瑰丽、细密的想象力震撼了观众。总部、五个人格小岛、思维列车、回忆管道、记忆垃圾场,以及作为关键存储要件的“核心记忆球”,诸多物质组合在一起,完整构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“脑内乾坤”。

而《头脑特工队2》中,世界观设定也做了新的加法。像《阿凡达》中“灵魂之树”一样美丽的“自我意识之树”,能够扭曲语气的“嘲讽峡谷”,藏着过往尘封私密记忆的建筑……都是本部中或美丽或有趣的新地貌。

而作为天气存在的“头脑风暴”,可爱的修理工们,二维的“布飞狗”和“霹雳包”,市场走出来“忆往昔”的怀旧奶奶,格子间里吭哧吭哧的“想象侧写师”们,画风明显出自游戏,疑似模仿《最终幻想7》男主角的“兰斯”……这些次要形象的戏份也都脑洞大开、异常幽默。

当然,《头脑特工队》系列最大的形象资产,也是真正推动脑内叙事的主角团,就是完全被当作“人”来塑造的几种鲜明可爱的情绪精灵。在《头脑特工队2》中,五位“老朋友”加上四张新面孔,进一步扩大了脑内世界的叙事体量

整个系列里,通过描绘多种情绪间的合作、矛盾、互动,以及穿越各个区域的旅行,巧妙地令莱莉的一切所思所想都能被合理地推动。

过程既像庖丁解牛般清晰精彩,也深入浅出地传达了心理学中的功能主义和进化论思想,还起到了安抚的“鸡汤”作用,教回了孩子们和成年人们怎样进行自我认知、管理情绪,做悦纳自己的幸福者,可谓寓教于乐。

具体到两部的故事主线,第一部的着力点是乐乐—忧忧这对关系,通过它们一同踏上的“理解之旅”,从而最终使片中脑内脑外的角色和银幕外的观众,都得到了“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,都必要且有用”的心理学感悟。

而第二部则是更典型的“青春期故事”,明显掺杂了某些在成人化过程中的特有危机感。莱莉对自身冰球实力、个人魅力和人际网络的焦虑,对光彩夺目的学姐的仰慕,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“尴尬”这种情绪更深刻的体悟,比“忧”更成人化的“丧”感,以及这一切导致的自信崩解、友情失序、对自己苛刻……

除了系列第三部可能会有的爱情萌动之外,本作中新增的四个精灵,正是对少女心事既真实、又准确的描写。

其中的核心“反派”,也即莱莉最终要用平常心包容、接纳的情绪,就是代表焦虑的焦焦——一头咋呼毛,像个行事无厘头的“魔童”,但本质又绝对不坏,怪异可爱。

电影明显有意改变观众对焦虑的看法。虽然作为当代社会中的芸芸众生,我们或多或少被它所困扰,将它视为恶魔的诅咒,但《头脑特工队2》通过对焦焦行为的解释,告诉我们:焦虑的存在是为了防范相对较远的风险,有正面价值;过度焦虑,才会压抑其他自然的情绪,失去健康、快乐的中庸、平衡。

总体上,续集动画依然发扬了皮克斯塑造“萌物”、构建奇幻世界的水准,对青少年的心理剖析也足够流畅、细腻,老少男女皆宜,这些是它成功的方面。

对情绪机制的图解依旧简化,中国与北美热度差距巨大

但同时,由于《头脑特工队2》中情绪精灵的角色数量增加至九个,在更加热闹的同时,电影逻辑的可推敲性,也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。这恐怕是评论家们认为续集不如原作的重要理由。

事实上从首部开始,也有不少评论指出:人的情绪不太可能截然分离成几种,人的行为也并不总是被单一情绪所推动。情绪们在总控制台前你一按我一按开动情绪的逻辑其实有些诡异,他们作为精灵类角色,操纵莱莉情绪的决策过程,有时主观能动性占据支配地位,有时候就说不太清。

这是有点苛求了,众所周知,人脑里并不会有好几个小人在“暗中控制”我们的情绪和行为,用卡通世界和卡通人物对头脑活动进行模拟,自然不可能完全写实准确。

但首部《头脑特工队》中五个情绪精灵的角色安排,还没有过于容易让人产生混乱感和随意感,而在《头脑特工队2》中,就有种“表面七嘴八舌,实际好几个情绪都是在打酱油”的感觉。

此外,“老五种”和“新四种”情绪对抗的烈度,在这部中已经比较高,但由于又不能有真正的反派,故而也有种保守、安全、“战争过家家”的温吞感。而且影片似乎也缺少像首部中幻想朋友“冰棒”为莱莉牺牲的这种大催泪情节,第一部的粉丝若是感觉平淡了一些,也很正常。

虽然有这些缺陷,但它们对《头脑特工队2》的观赏性和逻辑,似乎还都不算太过打眼。但有些令人担心的是:系列第三部若是纳入了更多的情绪,该如何组织才能不混乱呢?

不过,那也是皮克斯几年后该考虑的事了如今,《头脑特工队2》在全球最终将获得多大的票房成功?在中国能否比去年“国外沸腾国内平淡”的《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》票房好一些?这是眼下最直观的问题。

但从影片在内地首日不到1700万的票房来看,国内观众确实对这个IP热情有限。考虑到2015年评分更高的首部中国票房就未过亿,或许是这种讲述北美中产孩子烦恼的成长电影,在国内的语境中,难以引发如《寻梦环游记》一般更普世的情感共鸣。对情绪精灵世界的想象和理解,也多少得费点脑子。

全球大爆的《头脑特工队2》,在中国也许注定成不了爆款。不过这并不妨碍,喜欢传统皮克斯的影迷,继续享受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《歌手》洋人开口跪,观战间孙楠黄宣表情太真实,那英活该垫底
下一篇
玫瑰的故事:看清傅家明当玫瑰的面吃伟哥,才知国栋痛失两次复合机会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